【人物专访】
台湾商圈达人纵论“登陆”30年
  缘 起

  我与灿哥相识于厦门一次朋友组织的聚会。在座除我和我的一个同事,其他皆是台湾人。我拙于社交,故当晚并未交流太 多,只是听朋友介绍,他在台湾号称“商圈达人”,西门町商圈缔造者,我才眉目耸动——此前,我看过些许台湾西门町的介绍,知晓此大名鼎鼎商业区的概况,故 而对灿哥多留意了些,当时并未料到,我们会成为朋友。

本文作者林旭与“商圈达人”杨修铨(右)

  其后不久,我就有了一次台湾行,灿哥在台北接待了我,当了一次西门町导游。当然,他介绍更多的是西门町商圈的改造历程,让我受益匪浅。之后,他作为演讲嘉宾参加了我们组织的厦门文博会两岸商业地产对接大会,此后多有合作往来,遂逐渐熟稔而至好友。

  西元2014年以来,鄙人台湾商务日多,在与诸多台湾同胞交流过程发现,虽两岸通往已久,却仍不如想像一般交流畅 达,基于无数原因,双方在商业合作方面存有诸多障碍,于是想请个中人现身,谈谈两岸合作的注意事项,想来想去,发现灿哥乃一上佳人选,便起心采访于他,灿 哥慨然允诺,遂有此文。

  切入正题前,先为读者诸君略介灿哥背景,为其后文观点提供背书。

  其人奇事

  灿哥,大名杨修铨,台北人氏,江湖人称“商圈达人”,因其本名为“杨X灿”,故朋友昵称为“灿哥”。

  灿哥人生亦如歌。

  长于夜市,弱冠入日企,适逢台湾商业浪潮,国际巨头如过江之鲫过海入台,本土商业遭巨大冲击,灿哥响应政府“改善台湾商业环境”之号召,推动相关立法,并成立台湾易展顾问公司,主导西门町商圈改造计划。将西门町由脏乱差、黄赌毒之地,历经20余年打造成今日之台湾潮流新干线,文创商业风向标。

  其间备尝艰辛,渡尽劫波,周旋黑白两道,广交三教九流;以西门町妈祖老庙入手,整合、改造、培训、辅导,后又引入 电影、流行音乐等亚文化行业,终成今日之面貌。西门町之大成功,也奠定了灿哥台湾商圈教父的江湖地位,始有“商圈达人”之称号,此后,灿哥又相继成功辅导 莺歌陶瓷老街等近百个商圈,并成立“台湾商圈总会”,“台北商圈促进会”等组织。

  近两年,灿哥视线瞄准大陆,游走于两岸三地,并于台北101大厦成立天使基金,事业版图扩张至文创、品牌投资、辅 导、孵化,当然,老本行商圈营造仍为重心板块。目前灿哥已于福建、上海两地展开相关业务,是以,对台海两岸合作,他之言论,当有一定代表性,下面,有请读 者诸君聆听指教。

  其人奇言之——台湾“登陆”三段论

  我原先对台湾进大陆经商的人粗率地认知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来当老板的——那是改革初期至今来的台湾人主体, 他们手举大量资金、技术,前来投资设厂,这大约也是大陆人对台湾人最直接的认识了。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轮回总是不断上演,当大陆并不缺钱之后, “台人登陆”便进入了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是台湾某些优势产业(如文创产业)的精英北上,以合伙人的身份,甚至以打工者的身份进入大陆人为老板的企业。

  当我以此向灿哥求教时,他纠正我道,事实上应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台湾人登陆,如同当年美国人去西部,抱以去蛮荒地区淘金的心态,令我意外的是,灿哥戏称此时段“登陆”的台客为“逃难者”,是一批要逃离台湾的人, 因为他们在台湾本身就混得不太理想,急需相对容易捞钱的地区,刚刚开放的大陆在其他台湾人眼里可能仅仅只是“神秘”,对这批人却显得“迷人”。另外,有许 多产业在台湾已不能做了(被淘汰或被禁止),大陆恰恰好为这些产业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转移空间。80年代初进入大陆的台客大概由此两个部分组成。

  第二批台湾人大约90年代开始“登陆”,这批人,以灿哥的话来说,才是正儿八经的“老板”,他们携巨资以及先进的管理和技术到大陆投资办厂,他们是台湾真正的精英。比如曾经红极一时的灿坤、以及富士康等等。他们涉及的行业也颇多,除了工业之外,还有科技、生态农业以及零售业等等。

  现在即将引来第三批台湾人“登陆潮”,此次台人大规模 登陆的背景与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当下的大陆,市场辽阔、资本充裕,经济结构面临升级转型,虽然台湾对大陆的全面经济优势已然丧失,但台湾近年来因应其市场狭隘、竞争激烈等因素,亦在不断转型,由此于软实力部分对大陆仍具备一定的领先性,比如文创产业等。这些优势与大陆的经济转型需求仍有十分广阔的合作 空间,同时,台湾人才的平均优势也较明显。如此背景下,大陆对台引进的目标转移成人才以及文化创意等相对优势的领域。这一波“登陆”的台客将呈现出高知化的特点,他们“登陆”的姿态将更加谦卑,登陆的形式将更加多元,从以前的“当老板”为主,将转变为投资、合作和就职百花齐放的局面

  其人奇言之——台留与台流

  言及于此,已烟过半包,茶过三巡。我遂将话题引向我一直相当困惑的现象——在与两岸各界人士频繁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台湾与大陆人的心态相当微妙,不客气地说,存在一种互不信任的状态。许多大陆人认为台湾人飘忽不定,谈理念谈模式头头是道,但坐而论道与起而行之之 间却存在巨大鸿沟;不少台湾朋友却认为大陆人不讲信用,且过于土豪,不能理解智慧的价值。正因骨子里的互不信任,让许多合作困难重重。按理说,两岸交流已 30余年,亦有累累合作硕果于前,何以仍在民间有此等心态?

  烟雾缭绕中,灿哥娓娓道来,“三段论”之后,他又扔出一个“两类说”

  陆台商界双方观感微妙,虽有社会体制、社会发展阶段以及文化上的差异,这自不消细说。但其中两类人起了十分负面的作用—— 灿哥叠起两根指头道:“一类,我把他称为台留。 这些人很多是上个世纪或者本世纪初来大陆的台湾人中的失败者,他们来了,但他们并没有淘到金,或许是无颜见江东父老,或许是不甘心,总之这类人往往没有固 定的事业却在大陆迁延不去。”灿哥说,这一类人和另外一批在大陆淘金失败已回到的台湾人一起,往往为了面子问题,将自己的失败原因归咎于大陆人诡诈不守 信,三人成虎,大陆人难以合作的形像就在部分台湾人心里扎根了。

  其次就是所谓的台“流”,这里的“流”是“流窜”之意, 这是另外一群台湾人,背景复杂,三教九流都有,奔走于海峡两岸,利用大陆现下许多企业面临转型升级之痛,以智囊形像出现,似乎无所不能,各行各业都能插上 一脚,有些甚至利用两岸政治生态差异,以跟台湾高官关系为幌子(在台湾,接触各界政客还是相对容易得多),获取陆商信任,从而捞取钱财。这些人,才是大陆 人口中所说的,只懂坐而论道,无法起而行之之辈,你让他把夸夸其谈,演化成产品实体,恐怕只有我佛如来或者耶和华有办法,偏偏这批人交游广阔,大小陆企只 要动起与台湾合作念头,其人往往闻风而动,找上门来。

  灿哥说的这个“台流”,我是有见识过的,呵呵,恐怕看这遍文章的不少人都能对某些人对号入座,这里略去具体所指。

  部分台留败坏大陆形象,部分台流败坏台湾形象。再加上文化差异以及过去三十年大陆商业环境的野蛮生长,信用体系确实堪忧等原因,两岸合作,心态微妙,自是必然。

  其人奇言之——心态与方式

  “三段论”与“两类说”之后,话题转入如此环境下,两岸商务合作如何不让老鼠屎坏了这锅粥

  灿哥在此之前已有一次与大陆合作的不成功经历,他发起和导入的一个项目,项目成型后,终于被资方踢出局。这自然糟糕透顶,但灿哥比较释然,他认为这反应了当下中国的现实——智慧在资本面前,仍然脆弱, 尽管,那个项目他也投了钱,只不过股份被资方所控制而已。所以他在反思,他说,这一波台湾“登陆”潮恐怕问题更多,首先这批来大陆的高知台湾人群,总是希 望凭借一颗脑袋就能淘到金,但大陆的情况远为复杂,尊重智慧的理念有了,实践中却总是受过往思维方式的影响,认为看得见的东西才是值钱的,比如资金、土地 等。他相信,这种情况逐日好转,但这需要一个过程。所以,灿哥才整合了前文所述的天使投资、经营辅导等全套体系到大陆寻找项目,沉下来,扎进去,从资本到 运营,一体运作。但他承认,这也是无奈之举,是基于大陆当前环境的过渡性举措。即便如此,他仍发出如下呼吁,我心有戚戚,希望诸君聆听——

  其一:他希望大陆老板,调整心态与方式,对无形资产的价值给予充分认同,你找了台湾人,认真遴选之后,便充分相信他,把他当作一项资产予以投资,让他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实施你本来认同的理念和商业模式,要有足够的分享心态,一起把市场价值最大化,长久化,而非卸磨杀驴,鸟尽弓藏。

  其次,台湾人的心态也要调整,此前来大陆的台湾人,无 论第一批还是第二批,以身家性命相搏是常态,对创业者而言,这是必然的。所以,你不能抱着打工的心态却希望享受老板的待遇,把你所有的知识、智慧、时间、 精力甚至资金,贡献到你和大陆合作伙伴的事业中去,这才是共同创业应有的态度,若是投机,希望以最小的人力物力成本搏取最大的经济效益,那么,被出局,是 迟早的事!

  后 记:

  相谈至此,话已结束,却意犹未尽。我作此专访,自然是希望给日益密切的两岸合作提供一家之言,我相信,这一家之言是诚恳的,核心观点亦切中时弊,我只祈愿,在两岸仍有明显互补性的今天,大家可以消除许多无谓的隔阂,共同致力于我大中华商业的强大、繁荣!

杨修铨杨修铨
易展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