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可可咖啡馆】
有策略、有步骤的改造 让商业街区“惊艳”起来

                      ——台湾商业改造之经验分享

  12月12日,在台湾商圈辅导二十年纪念的论坛晚宴上,由经济部商业司的长官特别安排,我和各大商圈辅导机构和顾问公司负责人共同站上舞台接受全台各个商圈组织掌声感谢,时隔多日,但每每想起,我的心里仍激荡万千。虽然我是台湾从事此类工作的第一人,而后带领并影响他人开枝散叶发展出了辅导顾问的工作领域,但对这些在各个城市的商业街、商圈的特色文化或特色产业的发展,扮演了举足轻重的导师角色、在专业领域内贡献近二十年青春的顾问们,仍然感到由衷的敬佩。

  90年代的台湾传统商业及零售业,深受企业化、连锁化、财团化的零售业竞争冲击,尤其是外来的连锁或是量贩通路,将各个小铺一家家KO倒下。1995年,在经济部商业司提出的改善商业环境的要求下,我适逢其时任职于某法人机构的商业发展小组,“接地气”的将商店街业态辅导模式提出后,以台湾各地的各种旧街、特色街、产业街等有可单点支撑的街区,故事性的、脉络度地发展成为城市核心地块,以团块式组合力抗财团威胁,没想到,这一措施一直延续了20年。全台湾累积200多处特色街区(小到一条街、一个商圈,甚至大到跨越两三个行政区的商业群体组织)的被开发和被改造,并成立了商业、产业协会组织,自行发挥其自治管理的成效。

  总结台湾街区改造的经验,我认为,关键在于造人、造街、造势的策略步骤,以及人、文、地、产、景影响程度,合理运用这些技巧后,就有如素颜的少女点上胭脂一般让人惊艳。

  先说造人吧。

  有来过台湾的朋友们,都被台湾的生活、街区充满人文特质的现象感动,更发现台湾街头巷尾藏匿了许多高手,一个小铺、一个角落都能有那么多的巧思在,因此常常会听到他们形容说:其实街区中的台湾零售、服务业,就是台湾文创的汇整集台湾文创多在街头……如何将这些聪明的、有创造力的人吸引过来、或者说是引导出来,并且让他们有秩序的可以讨论可以表现意见,甚至是可以「任性」的去发挥?这就是造人的基础观念和工作计划。而后依据他们的竞争市场、专业技能给予外聘老师来指导,逐渐的,当初的小老板、小农民、小老百姓,各个都有了想法,彼此之间也有了共同语言,再不足者,他们自发的会再去挖人来参与,甚至叫自己的小孩、同学共同来完善街区发展,开个小店创个小业,整个街区就像是一个久久未开花的花园般,逐渐绽放出他们的灿烂花朵,街区就此活了起来,大家都惊喜自己的创意创新是如此的有力量。

  一般街区改造都先做硬件建设(硬件),其实这是最错误的开始,大灾难的源头。必须先造人而后再造街,别怕民众学聪明了便会来干预、阻挡建设,这是陈旧的思维,我的经验是你越公开透明,刚开始时间要给予推动者,而后在做硬件建设时,反而能够和民众站在一起,所以最终的结果是:整体工程更加顺利更加具有功能性,简单说,和街区相关人等的接触就是要得到情报、得到使用者的需求,街区发展的设计必须先依市场定位和所需相关商业功能,往后使用才不会出现又要“打掉这、重建那”的窘境发生。相对的,民众也要学习如何和规划者沟通、对谈的技巧与专业,而不是透过不正当途径反应、爆料,让一件好事都被抹杀掉了。造街不见得要全拆、全撤,殊不知活的老街当红原因虽然多是老歌新唱,但是别忘了这些原住民的故事和脸孔,也许才是更多的人最想要的。

  所以厉害的规划一定是保留一定比例的原生作为主体,然后搭配一些创生成为噱头,最后呈现出一种共生的美丽生活氛围…,这融合多美,不冲突,是你我都喜欢的那种美。

  至于造势,这就不用多着墨了吧?是因为一般人最会这个?喔,不是的,应该说是一般人都觉得这最重要,相对的大家最常谈如何搞活动,也因此大家都觉得自己很会搞造势活动,所以公关活动公司一堆,大家都很有创意,但是却常搞的牛头不对马尾,前后兜不齐的尴尬创意效果出来。其实不能怪罪这些有创意也有能力的活动策划者,只是因为他们没有经过造人、造街、造势的策略步骤,当然也是因为其主事者不知道要如何做才对 (因为他们多是只造街而已)。只要理解这过程的起、承、转、合,将故事理清找出那个“点”而后才策划的去办,让这些造势活动从内到外充满感情和热情,否则百货公司的放到街区来办的,常常会让领导开心却让消费者摸不着头脑。
 

  至于如何导入人、文、地、产、景的各界面质量,就应该要理解这些元素对一个街区发展是有多么深厚的关联性。首先是,这是第一人称,但是相对的要更尊重自然环境与历史地位,千万不要假公济私的操作,也不要以小众之人而为是、大众之人反不知的偷鸡摸狗。至于,除了本身要做好田野调查,看看有哪些资源,但是关键还是在于故事剧本要往哪儿走的选择,就像是要拍穿越剧也要有古往今来的连结,否则会旧仍旧、淡仍淡,没有掌声的戏难演?再说说,这绝对不是房地产价值概念而已,而在于对这块土的感情呀。这说来不难懂,但要做到还真难,因为一般人还是只在乎他的地价而已。除非把祖宗搬出来,我想中国人至少最尊重老祖宗的遗训的。当然指的是产业,但是要有特色的才是推动重点,没特色的也要创造或是移植特色出来。产业其实会和以上的人、文、地有牵扯,因为这是产业的需求和供给。所以看看上面的再接上你要搞的是啥产业吧!最后是,别以为只要有风景即可,当然这是一定要的元素,但是放眼高点,所谓的景应该是愿景,也就是以上的人、文、地、产的未来是什么?有所想就有所为,人有了愿景,他做是踏实了;文有了愿景,传统有了新生命;地有了愿景,环境的未来会规划的更优了;产有了愿景,大家都会很开心的去做产业….。

  这样的街区、这样的改造可以融合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共鸣,像是一个协奏曲充满了默契和认同。虽然这过程的确仍然充满冲突和不确定性,但是我个人深深体会到,如果这过程当中,无论是甲方还是乙方或是上下从属、伙伴关系等,如果没有一些尊重和认同,基本上是很难长期共事的。传统的威权者规画的思维和作法,常常问题没解决反而是创造更多无用的建筑和开发,我们选择了用小区营造的思维和模式来操作后,台湾变的和谐了、变得有趣了、变得幸福了。无论如何,这些是我在台湾20年来的简单操作模式,觉得有效就拿去用吧,记得在踏实完成任务后,记得请我喝咖啡即可。

杨修铨杨修铨
易展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总经理
兼任厦门、杭州文创事业顾问,台安杰天使投资(股)公司合伙董事,上海亿展企业管理(股)公司董事总监等职务。 素有台湾“商圈达人”之称,在商圈营造、开发策略、创意管理、市场/品牌营销、文化创意等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以及丰富的实操经验。其成功辅导改造了台北市西门町、台北市西门徒步区商圈、台中市大隆路商店街、高雄市新崛江商店街等知名案例。